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巨鲸娱乐网 >> 黄一飞

任上如果没有邵逸夫华语娱乐圈将会怎样达坡阿玻龙口钟立风浮世绘眼球先生Frc

发布时间:2024-01-25 21:57:48

如果没有邵逸夫,华语娱乐圈将会怎样?

腾讯娱乐专稿 文/江山 策划/禾小夕

对于许多出生于上世纪后15年的人来说,“邵逸夫”三个字,更多地意味着矗立在校园里的“逸夫楼”。但这个从宣统年活到21世纪的107岁传奇老人,绝不只是个到处捐钱盖校舍的长寿富翁黄翠珊。从1950年代末期起,这个名字就开始持续影响着华语娱乐圈,并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可以说,如果没有邵逸夫,也许就没有周润发、周星驰,没有四大天王,没有《射雕英雄传》(胡歌版 李亚鹏版 黄日华版),没有《创世纪》,也没有“香港小姐”选美……

细细数来,香港一线女星十有七八都参选过港姐。从上“港姐”冠军依次为:孙泳恩、李嘉欣(微博)、陈法蓉、袁咏仪(微博)、郭蔼明(微博);下排依次为赵雅芝、钟楚红、张曼玉、蔡少芬、佘诗曼(微博)。

没有他,也许没有赵雅芝、张曼玉,也没有穿泳装的“港姐”

2011年8月7日,第39届“香港小姐”总决选开幕之前,身穿黑色 她补充道唐装、系红色围巾的邵逸夫坐在轮椅上,由TVB时任制作资源部副总监的乐易玲推入大会现场。这时的邵逸夫已经104岁,但仍是TVB董事局非执行主席。当晚,邵逸夫虽然坚持看完了整场演出,但一直都坐在轮椅上,并没能亲自颁奖给最后当选的港姐,而这也是邵逸夫最后一次参加“香港小姐”这个他一手创办的娱乐盛事。

时光倒回1973年,邵逸夫决定将由少数商界大亨自发组织的“香港小姐”选拔向全港推广,并由TVB主办,为了打造轰动效果,更大胆将泳装环节引入电视直播。佳丽们身着泳装展示曲线美的镜头也因此成为“港姐”选拔的惯例,时至今日,这依然是华人界各种选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973年6月24日,TVB选出第一届“香港小姐”孙泳恩,翌日,孙泳恩从邵逸夫手中接过了一万港币的冠军奖金,由邵逸夫亲手颁发冠军奖金也成为一种惯例,一直延续到2011年。

2011年,邵逸夫为第39届“港姐”冠军朱晨丽颁奖

2011年8月12日,第39届“香港小姐”决赛之后的第五天,TVB通过官发布了一组照片,104岁的邵逸夫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把奖金支票颁发给了新一届“港姐”三甲。照片里,精神看起来不错的邵逸夫是站着颁奖的,陈乃荣当届“港姐”冠军朱晨丽之后对媒体说,“他很犀利的”,这对于一个104岁的老人来说,确属相当不易。

刘芳“香港小姐”的选拔对TVB,乃至整个香港娱乐圈来说,无疑颇具象征意义。它不仅为TVB稳定地提供了各种广告收入以及影响力,还为TVB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从第一届起,TVB就为当选“港姐”提供一年演艺合约。之后,随着“港姐”影响力越来越大,“港姐”三甲,乃至入围前二十强的佳丽,都有可能成为香港影视圈的红人。张曼玉、陈法蓉、佘诗曼、郭蔼明、李嘉欣、袁咏仪……细细数来,香港一线女星中,十之七八都曾参加过“港姐”选拔。而在那20年间的卖座影视剧,几乎部部都有“港姐”参与,没有港姐,观众也不会买账。以“港姐”亚军身份出道的张曼玉,在多年之后对媒体说,“那时我梦想做明星,(选)港姐是最容易的捷径。”足见港姐的影响力。

港姐的这种选拔造星模式,其实可以说是多年后“超女”等选秀的原始模板先靠节目造星,再用造出来的星制作影视产品赚钱。邵逸夫在40年前已深谙这套生意经,后辈就真的只能汗颜以对了。

无线艺员培训班中有过太多的日后明星。如上图中的梁朝伟、周星驰、吴镇宇(微博);下图中,蓝洁瑛紧挨着刘嘉玲(微博),旁边还有曾华倩(微博)、吴君如等。

没有他,也许没有周润发、周星驰,也没有无线五虎、四大天王

邵逸夫和如今很多影视大亨的最大区别在于,他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1971年,创立无线电视(TVB)4年后,深感手头人才紧张的他创立了“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面向社会招收有志于演艺事业的年轻人,进行培训。第一届艺员训练班,就招入了许绍雄、苏杏璇、甘国亮(微博)等人;之后的历届培训班里,先后出现了周润发、刘德华、梁家辉、刘青云(微博)、吕良伟(微博)、梁朝伟、周星驰、吴镇宇、杜琪峰、关锦鹏(微博)、吴君如、郭富城(微博)等人的名字;甚至黄耀明(微博)、古巨基(微博)等不少香港歌手,也出自这个培训班。邵逸夫依靠TVB的垄断地位,不断打造各种明星,“四大天王”的头衔和人选都是他亲自拟定,“五虎将”等称谓也都是他的手笔。

“四大天王”的人选和头衔皆是邵逸夫亲拟。

不过,邵逸夫虽然造星有术,但是造星成功之后,却对这些“摇钱树”有些苛刻,一直被诟病的TVB低工资制度也正是从他这开始。TVB出品的电视剧,一直以流水作业的方式拍摄,演员和导演基本上可称作装配线上的工人和原材料,而且工期都是能短则短。一部20集的电视剧2个月内一定要拍完,即便成名的红星也一样要赶工熬夜,甚至比幕后还辛苦。因为导演和拍摄被分为两班,一班拍完就可以休息,但是主角则是两班轮流转,收入还不算丰厚。所以当年周润发凭借《上海滩》红遍东南亚后,就擅自脱离TVB,出去“走穴”赚钱。据说,他当时走穴一天的收入就可以抵得上在TVB三个月的薪水,足见TVB的吝啬。

但仗着TVB在香港的垄断地位,邵逸夫也一直颇有底气,周润发之后的刘德华,在签约后被力捧,但第一个五年约将满时,刘德华却拒绝续约,导致原来已经敲定由他主演的《鹿鼎记》(黄晓明版 陈小春版 梁朝伟版) ,变成了梁朝伟出演韦小宝,他只能演配角康熙。1986年,拒绝续约的刘德华更是整年都被雪藏,没有获得任何出演剧集的机会(这种处理模式,也被无线延续至今)。所以,在“六叔”离世后,有媒体问到刘德华的回应,华仔只通过宣传回应两句,“永远怀念,一路好走”,并无太多深情。

以上这些经典剧目,你都认得是什么吗?

没有他,也许没有《射雕英雄传》《上海滩》《创世纪》这些TVB经典

1967年,邵逸夫依靠自己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电视业的前景,联合香港另两位大亨利孝和、余经纬成立广播电视有线公司,即TVB。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香港电影极盛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年近7旬的邵逸夫迅速转战电视行业,当时还引起了香港商界的质疑(50年后,方逸华又退出TVB,重启邵氏影业,这自然又是一番风云变幻)但是,时事的发展再次证明了邵逸夫的精准眼光。

虽然当时香港电视界由丽的电视台(“亚视”前身)独霸,但是邵逸夫拿出当年用双倍片酬挖来林黛的手段,从“丽的”挖角当红女星汪明荃(微博),配上谢贤,拍摄了一部《千王之王》,独特的题材,加上颇具话题的主角搭配,TVB一部戏就站稳了脚跟。而后,邵逸夫又拿出当初进军香港影坛的气魄,一连拍摄《上海滩》《千王群英会》《火凤凰》《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等电视剧,打得丽的电视台没有还手之力。最后,丽的电视台在1982年易主,改名亚洲电视,至此也宣告了TVB电视王国地位的确立,香港也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由一家电视台控制全港人民娱乐生活的年代。

经典剧目《大时代》甚至还衍生出了影响股市的“丁蟹效应”。

之后的几十年间,虽然邵逸夫逐渐淡出一线,但依靠他创立的艺人培训及制作体系,TVB拍出了《我本善良》《人在边缘》《今生无悔》《灰》《边城浪子》《壹号皇庭》《火玫瑰》《巨人》《大时代》等经典剧集,不仅影响了香港,也影响到了内地整整两代华人的娱乐生活。

1993年,面对“中兴”的亚视,86岁的邵逸夫钦点引进台湾电视剧《包青天》,再掀收视狂潮,逼得亚视花重金请来金超群,赶拍新的《包青天》剧集,香港电视史上也出现了罕见的“包青天”打“包青天”的局面。之后,邵逸夫又拍板签下赵薇歌手约,买下多部内地电视剧版权,投资22亿港币兴建新的TVB电视城……就这样,邵逸夫一直为TVB保驾护航直到2008年3月,病重入院,彼时的他,已经91岁高龄。

回顾邵逸夫在影视行业的征战经历,会发现这个人身上颇多矛盾的地方,比如他对自己培养出来的演员和制作人员都十分悭吝,但又舍得砸重金挖当红明星开拓市场。除了林黛和汪明荃,从TVB出走的刘德华红到如日中天后,邵逸夫和方逸华也请他回来,为TVB的电视剧唱主题曲。有熟悉邵家历史的人说,这可能与当年上海滩红星胡蝶和邵家的纠葛有关。1920年代,当时邵家大哥邵醉翁还在上海经营天一电影公司,巨星胡蝶正是天一的当家花旦,但因理念不合,胡蝶一直要离开天一公司,为了应对胡蝶的离开,邵醉翁发掘了陈玉梅,用重金把她捧成了可以与胡蝶抗衡的女星。离开天一的胡蝶加盟了明星公司,短短几年,明星公司依靠胡蝶,成为了当时中国电影界的翘楚。虽然当时邵逸夫还是少年,但是他从中领悟到经营电影这桩生意的奥妙大牌红星是打开市场的利剑,而培养明星则是保证生意长久稳定的法宝。

1965年的邵氏片场

没有他,也许没有《貂蝉》《独臂刀》,也没有1000多部邵氏电影

1926年,19岁、刚刚中学毕业还叫邵仁楞的邵逸夫,就跟着三哥邵仁枚扛着一架放映机在南洋各个村镇放映无声电影,靠卖票谋生。四年后,邵逸夫就已经和三哥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开始兴建和收购戏院,打造“院线发行制”的雏形。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拍摄有声片拍摄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抱着一块木舢板漂浮一夜终于获救,但是他依然坚持前往美国,买回所需器材。第二年,邵氏出品的华人电影界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问世。从此,邵氏家族就开始成为华人电影界最不可忽视的力量。截止1937年,邵氏在南洋一带已经控制了100多家戏院,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在香港负责拍摄制作,邵逸夫和三哥就负责发行放映,这种“全产业链”的模式在70多年后,依然是诸如华谊这样的电影公司所追求的。1950年代末期,邵家大哥在香港的制片公司被“电懋”和“长城”双面夹击,形式岌岌可危,50岁的邵逸夫赴港接过大哥的公司,自此拉开了邵氏影业的辉煌大幕。

邵逸夫来到香港,第一单生意,就是买下了清水湾65万平方尺的地皮,兴建邵氏影城。当时的清水湾还是远离市区的“蛮荒”之地,邵逸夫买下地皮之后挖平山头,耗时7年建影城,当时被视为疯子般的举动。但多年之后,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眼光的精准和魄力,因为没有这座影视城,肯定就没有邵氏帝国的辉煌。

林黛版的《貂蝉》打响了“邵氏出品 必属佳片”的口号

邵逸夫的眼光,还体现在他对人和项目的选择上,来到香港之后,他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貂蝉》,就是他自己从几十部剧本中亲自选出来的。因为从10几岁开始耳濡目染的邵逸夫,干过摄影、编剧、发行,又运营过几十年的戏院,他很清楚市场需要什么。而且他力排众议,启用当时仅30几岁的年轻人李翰祥出任《貂蝉》的导演,还给了100万港币的预算(不亚于今日的亿元投资)。这部由林黛主演的电影,首映之后的半个月几乎场场爆满,进而创造了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之后,邵逸夫看准了古装片的市场,倚靠清水湾片场,连续拍摄了《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古装大戏,在港台以及东南亚都掀起了一股华语古装片的狂潮,“邵氏出品,必属佳片”这句口号,也瞬间打响。

邵氏影业前后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涵盖各种类型片,爱情、古装、动作、艳情等等,造就了一大批导演和明星。李翰祥、张彻、狄龙、姜大卫,这些影响了华语电影历史的人物,如果没有邵氏,没有邵逸夫,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地位。

如果总结邵氏影业辉煌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邵逸夫身上,因为他就是邵氏电影品质的把关人。从基层做起的邵逸夫深谙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运营戏院的经验让他比所有人幸福大街都了解观众。他每天看的电影最高时达到9部,不仅是邵氏出品的,其他公司的电影他也要看,“好的就学人家好在哪里,坏的也要知道坏在哪里”。坊间传言,他大儿帝斯曼的品牌价值除产品质量的口碑子遭绑架之时,他正在审片,打进来,他问手下人,“受伤没有,能用钱解决么?” 得到答复之后,就继续回去看片了。

审片中,如果出现让他不满意的邵氏出品,他先问能不能补拍来救,如果补拍之后依然无法补救,就亲自动手,烧掉胶片,维护邵氏出品的品质,“邵氏早期,烧掉好多部。如果观众看到劣片,一定不开心,多了就对你失去信心,所以不如烧掉。”

总结陈词:

短短几千字,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些文字的评说,在一个历经两个世纪,又时刻站在时代潮头的风云人物面前,都是团队承当了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专项任务苍白的。然而,实在真的要感谢世间曾有这位邵逸夫,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闪亮的人、经典的影片,也带给我们香港娱乐圈最好的时代。但今日之后,世间已无邵逸夫,像他那般曾经一手掌控大华语圈民众娱乐生活的盛况着实难以再现,你我就不如翻出TVB的经典剧集,煮碗面给自己吃以做缅怀之情吧。

腾讯娱乐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Unreal Deals On Custom Wholesale fold over paper tag
Versatile eva house and For All Your Varied Needs
Wholesale load spring To Build Your Next Automaton
Jazz Up Your Supply With Affordable Wholesale ansi knitting
友情链接